美国人的自信,常常建立在一次次顺风仗的记忆里。但当一份份来自五角大楼与智库的表格、曲线和评估摆在会议桌上,话语开始变得谨慎——在亚洲,他们第一次意识到对手是块真正的硬骨头。数据这东西不讲情面:2025年中国海军舰艇总数达到405艘,而美国为296艘;同年国防部的报告把中国核弹头数量上调至600枚以上,并预估2030年将突破千枚。这不是口号,是冷冰冰的算术。
换敌难,难在对手不一样
当年的对手,往往要么体量不足,要么经济被拖垮。1898年一场美西战争,美国舰队一出手就打开了亚洲门庭。二战后美国主持联合国(1945)的建制、以马歇尔计划为欧洲输血;从1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到里根在1983年推动潘兴导弹部署,苏联在军备竞赛和体制矛盾中一路滑落,1991年12月解体,十五国分崩。欧洲更是元气大伤:1914年堑壕一开就是血流成河,1941年珍珠港后美国参战,但1946年的纽伦堡审判标志欧洲列强的旧秩序已经走到尽头。
俄罗斯接棒苏联后,仍难逃结构性的桎梏。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美国与欧盟联手施加上千项制裁;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数百亿美元的援助压到战场,到了2025年9月,战争已四年,俄罗斯补给线绷长,能源出口成了几乎唯一支撑。伊朗在技术封锁下也显出乏力,一旦以色列与美国施压,往往难以翻盘。
展开剩余87%但中国不在这套剧本里。2018年3月美国对钢铁铝品加征关税,中国对等反制,直接让美国大豆产业带叫苦。2019年5月华为被列实体清单,芯片被“卡脖子”,紧跟着中国加速自研麒麟等方案。2020年金融限制来袭,中国扩大本币互换与跨境支付布局,另开渠道。美国过去“围堵—制裁—对方内乱”的连锁反应,并未出现。
被数字逼回现实的觉醒
从五角大楼到海军、陆军各院校,近些年的研究日趋直接。2022年国家防御战略把中国定为“上升中的挑战”,到2025年的报告里,核力量的评估更上台阶。2025年9月26日正式印发的《中国军力报告》点出中国在激光与高超音速导弹领域的迅速推进,兵棋推演里美军在台湾地区情景下的胜算不足六成已成公开的隐忧。半岛电视台在2025年7月援引美国海军界人士的分析,强调舰队承压严重,老旧舰艇与维护成本叠加,海洋强国地位在东亚水域正被追逼。
这些数字并非孤立存在。2025年美国的国防工业评估承认中国军工体系自给率高、外部采购比例低,叠加造船业的产能,才换来前述的405艘舰艇规模。美国在印太加码:2025年3月与菲律宾推进驻军与演训,关岛基地扩容,意图构成第二岛链的稳固节点。可美国智库也提醒过分用力的反效果——美国和平研究所2023年3月的报告冷战经验,提示不要逼亚洲国家选边,这样做反倒推着它们靠向中国。
“拒绝”的逻辑:一个战略观的成形
在这一整串变化的前景里,埃尔布里奇·科尔比成为一种风向标。他不是唯一的声音,却是最早、最尖的那一类。2025年他获提名出任国防部政策副部长——这是五角大楼政策系统里最关键的位置之一,负责顶层政策设计与联盟协调。更早些,他布局了自己的论证链:2024年10月在达特茅斯的演讲强调把中国当作未来政府的头号任务;2025年7月接受《大西洋月刊》采访时,直言不惜牺牲欧洲利益也要让美军重心转向亚洲;2025年3月在Reddit讨论区则把美军在亚太的“平衡急剧恶化”拉到公众视野,点名应为台湾地区构筑一道“拒绝登陆”的防御墙;2025年2月他在Substack撰文,提醒乌克兰战场再热,也不能放松台海动态的监测与应对。
把时间线拉得更长一些,他从2017年特朗普上台即担任国防部副助理部长,主抓战略规划。2018年在《德克萨斯国家安全评论》里,他提出中俄等对手最擅长“既成事实”的战术;2021年他出版《拒绝战略》,将中国定位为21世纪的头号挑战;2023年3月他在《海军学院学报》撰写《西太平洋拒绝战略》,强调海军应在亚太扮演主角;2025年5月陆军战争学院的报告直接引用其观点,认为为台湾地区战争做准备是防患于未然的最好方式;2022年9月在CBS采访中,他又归纳出两党渐成共识:中国是最大威胁。无论赞同与否,人们至少会承认,这是一条持续发声、不断推进的战略路线。
这里要补一句制度小知识:美国的国家防御战略往往确定优先威胁与资源投向,而国会通过年度国防授权法案与拨款完成落地。政策副部长既要与军种协调,也要对接盟友与国会听证。正因如此,2025年11月国会将军费进一步向印太倾斜,被视为“科尔比路线”得势的关键节点之一。
台海与舰队:拒止与反拒止的赛跑
科尔比反复强调的,是要让解放军的“登陆成本不可承受”。在他的叙事里,台湾地区必须加大防务投入,打造拒止体系,美国联动菲律宾、关岛与海上力量,形成层层阻滞。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实际能力增长——2025年中国海军以405艘的规模领跑,海军两艘航母形成实战能力,潜艇数量虽不占优,但质量不断追平。美国海军则在南海维持高强度巡航,同时国内扩展芯片法案以拉回供应链能力(2025年4月扩充法案),寄望科技与产能的再平衡能长期托底战备。
需要提醒的是,舰艇数量并非唯一指标,吨位、任务类型与维护可用率也构成重要变量。这恰恰是“拒绝战略”强调的切口:不是全面压倒,而是在关键海空通道与滩头阵地制造足够的不确定与高代价。为此,科尔比建议把军费重心从欧洲抽回印太,这与2022年的国家防御战略把中国列为首要目标形成一致。到2025年,美军的训练科目、弹药储备与后勤基地布局,明显指向西太平洋。
经贸—地缘的双轮驱动
军事之外,地缘的棋局也在加速转动。2013年启动的一带一路,至2025年投入累计超过万亿,仅2025年上半年就投出1230亿美元,拉美的瓦尔帕莱索港扩建在列。这些港口与通道不只是商业化项目,也在地缘上为中国贸易与能源运输提供冗余路径。2009年萌芽的金砖机制在2024年吸纳沙特与阿联酋,2025年喀山峰会讨论去美元与本币合作,反映新兴经济体的金融诉求。2001年成立的上合组织在2023年纳入伊朗、白俄罗斯,2025年进一步向中亚延伸,安全与经济的界面逐渐模糊。
另一端是货币与结算。2022年中国上线跨境支付系统,2025年交易量翻倍;本币互换覆盖面扩大,为贸易战与金融限制预留下余地。芯片环节,美国在2023年7月联合日本、荷兰对华实施更严格的管制,2025年4月在国内扩展芯片法案,试图重塑供应链。而中国则以中芯国际为代表在2025年上半年继续扩产,努力补齐节点工艺。就连美国国防部资助的研究体系在2023—2025年间与中国科研的“交集”数量,也在公开统计中出现了逾1400篇的关联,显示技术全球化的惯性并未轻易被行政命令切断。
历史记忆与治理韧性
对此,美国的分析界开始更多谈论“历史底蕴”——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修辞,更是制度动员与社会组织能力。2025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把“新时代国家安全”置于发展议程的护栏位置,高铁网络继续延展,京广走廊的扩能只是一个缩影。疫情阶段的产业切换、内循环的推进,使得“卡脖子”对应的常常不是断裂,而是转向。正如古人所言,“兵者,国之大事”,一国能否持久地把资源转化为战备与科技,决定着外部竞争的深度。
这也解释了为何美国过去对手一围堵就内乱的剧本在中国身上没有上演。1979年卡特政府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后,美中关系在冷战中曾有联手抗苏的一幕。1990年代全球化高潮,中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与美国企业赚得盆满钵满。如今旧账算清,美国发现对手不仅经济体量庞大,还能快速把军工和科技体系“自洽”起来。2020年美国智库回望历史,评估美中关系更像一场变体冷战:不硬碰硬,更多打经济与规则的牌。2022年1月《德克萨斯国家安全评论》上的文章也指出,中国不像老对手那样被遏制就脱节,反而显露出更强的系统调适能力。
话锋再回到台海与亚太
台海被视作最容易引爆区域平衡的火线。科尔比的书与后续文章反复强调:若台湾地区被攻占,亚太海上通道的力量平衡将被迅速改写。2025年美国海军继续在南海高频巡航,同时在菲律宾的部署扩充、关岛基地强化,都服务于“拒止”。与此伴生的是舆论与政治动员:2022年9月他在CBS上谈到两党正在达成“把中国视为最大威胁”的共识;2025年他推动国会听证,强调军费优先投向印太;同年在达特茅斯与《大西洋月刊》的发声,则向学术界与公众阐释资源再分配的必要性。
国际舞台同频出现两种叙事。2025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美国呼吁盟友警惕中国的扩张;几乎金砖国家在喀山围绕本币路径热烈讨论。这个对照意味深长:一个系统在呼吁强化联盟,另一个系统在扩展替代性网络。
与老对手的比较清单
- 苏联:被军备与制度压力拖垮,1991年崩溃。中国:在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的连续冲击下反而加速“内循环”。
- 伊朗:技术封锁显效,屡屡受制。中国:2019年实体清单后推进自研,2025年军工自给率被美国报告明指高位。
- 俄罗斯:2014年后制裁叠加,2022年战事延宕,至2025年9月仍难以脱身。中国:一带一路到2025年累计投入破万亿,港口与通道扩张存量资产。
- 欧洲:两次世界大战消耗自身,1946年纽伦堡象征终局。中国:历史记忆与制度动员成为续航力,2025年高铁网络与海军造船同时扩张。
被推迟的调整与迟到的警醒
2017年起,科尔比就在五角大楼内部塑形战略框架;2021年出版的《拒绝战略》把“防中国在亚洲称霸”摆到台前。这条线到2022年国家防御战略定调,再到2025年国会把军费更多倾向印太,形成了一条连贯的政策路径。2023年7月“芯片联盟”通过日本、荷兰的出口管制加紧对华限制;2025年4月美国扩充芯片法案拉产能回本土。可在工业现场,中国的中芯国际等继续扩产,跨境支付系统在2025年实现交易量翻倍。
战争与和平的间隙,策略与制度的角力还在继续。2025年8月,科尔比在研讨会上分析对俄制裁副作用,黑海能源闲置与欧洲能源结构的矛盾,被列入风控清单。9月,美国国防部的年度中国军力报告把“激光、高超音速、核弹头快速增长”并列为关键趋势。11月,印太倾斜的军费通过,意味着这场迟到的调整终于进入预算周期。
收束:一盘越来越难下的棋
历史的轻松胜利,往往因为对手的内在脆弱。如今的难,是因为对手补齐了三样东西:历史底蕴、经济韧性、军工爆发。2013年开启的一带一路在2025年延伸到拉美港口;2009年起步的金砖在2024年扩容、2025年探讨去美元;2001年创设的上合在2023—2025年再扩圈。这些线一根根交织,在美国海军南海巡航与关岛扩容的剪影里,成为另一张网。
科尔比把这称作“拒绝”——拒绝中国的地区霸权,拒绝让对手在亚太形成支配性态势。他的策略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美国对自身过去乐观叙事的反省。问题是,补课是否来得及?当405对296的舰队数字、600枚以上的核弹头、台湾地区的拒止构想与印太的基地链条同时跃入纸面,美国才发现这盘棋已被拖入陌生地带。有人说这是一场“必输之战”,也有人坚持还有回旋余地。但在华盛顿的会议室里,至少有一点再难否认:这一次,美国面对的不是一个会在围堵下自行崩解的对手。正如古语所言,“国无远虑,必有近忧”,而今的“远虑”,被迫压缩成了紧迫的“近忧”。
发布于:天津市